| 网站首页 | 附中资讯 | 信息技术 | 英语听力 |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 附中资讯 >> 教学工作 >> 课程改革 >> 正文
学习新理念 研究新情况 探索新课堂 实践新课程
——高一年级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王与雄(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041    更新时间:2010/9/1 10:00:41

2009年秋季开始,湖北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高一年级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全方位实践了课改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一年的艰辛摸索,面对改革进程中的诸多困惑与困难,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去克服,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努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借此机会,对一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梳理与反思,和大家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我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对课改的熟悉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害。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一年来,我们全体高一教师,尽力践行“五个转变”。

1、转变教育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

2、转变师生角色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适应新课程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可以说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质量和效益的高低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我们努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充斥课堂的单一局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高效优质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转变情感互动

我们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4、转变评价方式

我们不但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还积极研究我们应建立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仍用旧的评价模式来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我想这肯定不符合新大纲和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如何正确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呢?新的评价方式在继承原来的评价模式中的优点之外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③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合作能力的评价。④重视学生学习或者研究的结果的新颖性的评价。

5、转变教学手段

我们知道,计算机有着很大的教育潜能,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的直观形象,充分表现知识的动态性,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由于计算机有及时的反馈控制,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能促进学生的个别化进程的实现。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

二、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关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构建

课程改革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当作新型学习方式,班级管理应该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高一年级组建了四个实验班,在学期开学之初,各班班主任就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 学生采取面对面座位的方式就座。

Ø        组建原则:

①科学划分,六人一组,学习成绩均衡,分为AA、BB、CC三层,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 。

②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

③都有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组徽、组牌。

Ø        学习小组长定位:

学习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学习小组长的学习水平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水平。

Ø        学习小组长要求:

① “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强大自己”,学习小组长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但组织能力一定要强。

Ø        学习小组长职责:

①组织好每节课的课堂自学、讨论和展示。

②帮助C层同学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负责本小组作业收交,检查。

③监督各项班规的遵守情况,为综合素质评价积累数据。

④记录好每天《模块修习过程评价表》,检查《成长档案》的落实。

⑤每周六统计好小组成员一周成绩,在小组会上总结点评。

Ø        分工和责任:

①每小组设常务组长、常务副组长、学科组长。

②常务组长抓学习(学分认定),常务副组长抓常规(综合素质评定),分工合作。

③学科组长每科一名,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Ø        小组评价:

①学科班长负责本学科各小组的课堂评价,周五反馈给值周班长,评选每周优秀学习小组。

②每周进行一次展示之星和助人之星的评选活动。

③评价形式多种多样,除课堂评价外,作业、检测、每日常规等也进行小组评价。

我们的1、8、9、10班在学习小组的建立上做了积极尝试,各个学习小组有组名、有组牌、有组长、有检查、有记录、有评比,为新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班主任利用早自习之前的晨会,各学科老师积极配合班主任,对每天的情况进行总结、表彰和批评,真正落实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进行小组管理,使得班级管理效果非常好。随后,周钰老师将作为这些班级的代表做详细介绍。

2、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情做。达到这种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

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路线图”。导学案与教案不同,导学案是为学生写的,而教案是为教师写的。导学案也不同于“预习提纲”,其必须围绕引导学生实现高效和充满兴趣的学习前置为目标,重点应该在“学习引导”上。导学案实现了教师从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导与学之间的关系,“导”是目的,“学”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生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

导学案的编写花费了各备课组老师大量心血,特别是各备课组长,团结带领组内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完成了编写任务。在学生没有订购一本学习参考书的情况下,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导学案生成上,每个导学案都应该经过三次生成。第一次是教师课前备课;第二次是在课中,经师生碰撞生成;第三次是教师课后要备“课后课”,通过课堂反思实现生成。这样经过三次生成的导学案就是比较成型的导学案的样板了。

但我校现在使用的导学案,只是经历了第一个生成过程,是在教师没有经历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的情况下突击完成的,因此是不成熟的。由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习时间很少等实际情况制约,导学案在教学中没能发挥有效作用,能坚持让学生先自学后上课的教师很少,有的学科导学案仅仅使用了一大半。

导学案是“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等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改变,仅仅嫁接导学案,发挥不了它的全部功能。

个人认为,导学案的编写要与集体备课结合,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学案走程序,才能保证学案优质高效。 3、关于“主体内化”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通过学习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结合我校提出的“主体内化”型课堂要求,我们在实验班做了一些尝试,期望达到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建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质疑、创新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结构;重建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过程和价值观等,转变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重建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组织、思维引导、疑难点拨、鼓励学生坚持探究;重建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独立、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具体的课堂模式是:

(1)一节课的前10分钟为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展示课堂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此环节要求导学案提前下发,提前批阅,学生先自学再讨论。一定要明确时间及要求,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具体。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2)课堂堂中段30分钟为合作探究和展示阶段。此环节要求各小组主动展示,积极、有序,也可轮流展示。展示方式可口头、可书面,要求必须简洁、条理、声音洪亮、脱稿。一般由C层、B层展示,由A层负责点评或拓展。 非展示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整理,要有事做。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3)课堂后段5分钟为当堂检测和课堂小结阶段。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教师还要评出优胜组和最佳展示学生成员。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省级示范创建的课堂教学评估中,很多教师进行了实践,深受专家肯定。但是要坚持,教师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4、关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试行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体实验框架,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就成为法定的实验内容,摆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

校本课程是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中的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会“编书”,这对教师专业的要求更高。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发展过程,都有自身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优势。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高一年级校本课程开设了两轮,本学期开设了18门选修课,具体操作流程见下图。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开设,很多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跨年级开设校本选修课的老师们,为高一课改顺利推进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借此机会对这些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由于打破了行政班级,校本选修课管理的难点在学生的人数调控和课堂教学管理。建议学校尽快组织力量继续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要开发有附中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加校本课程的数量,规划校本课程的体系,建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落实校本课程开设的专用场地。

5、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法定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其中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完成270课时的学习活动,获得15学分。

本学期改革了研究性学习开展模式,加强了学生、教师的通识性培训,采取“动员——培训——征集课题——确定课题和指导教师——制定指导计划——开题论证——开展课题研究——中期汇报——结题汇报——网络上传——学分认定——优秀课题评选”的程序进行。在市、区教研部门指导下,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规范研究性学习过程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相关机制,取得系列成果。本学期,成立84个课题组,这些课题均来自学生,由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整合为课题,其中跨学科课题80个(其中社会科学领域37个,文学艺术领域18个,生命科学领域14个)。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受到市教科院的高度肯定,多次与区教研室及武汉市教科院何永生特级讨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在全省高中课程改革促进会议上,李校长作了专题发言,熊俪娟老师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说课;成功组织了武汉市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李俊和黄丽红老师主讲的研讨课获得了好评,与会专家对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给予高度评价。在省教育厅通报的综合实践课网上数据中,我校各项数据位居武昌区第一。

同时,我们认真实践劳动课程,组织了本年级各班学生的清洁值周,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改观了学校的清洁卫生现状。4月18日,协助组织了本年级100多名学生参加为灾区筹款的义卖报纸活动,《长江商报》4月19日予以专题报道。

高中课程改革的难点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李校长的全力指导,离不开教务处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年级全体老师的自主学习,离不开老师们的任劳任怨。本年级全体教师都参与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现了全员参与。老师们除了文化课程,每周都增加了2节研究性学习课时,从来没有人抱怨。

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关键是对学生和老师的通识性培训,只有老师明白了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

其次,建议学校定期分批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包含课题选取,开题报告的撰写和开题论证,过程指导方法和网上操作,结题报告的撰写等。教师只有得到专家的引领,我校研究性学习才能走上规范化之路。仅仅靠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不能达到目标的。

另外,由于研究性学习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密切配合,建议学校从硬件上彻底解决网络带宽和微机室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籍室要及时解决好学生网上学籍办理和学生账号密码查询的问题。

6、关于学分认定

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鄂教基[2009]10号)要求,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必修获得116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必修116学分包括: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信息技术4学分、通用技术4学分、音乐3学分、美术3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学分认定由模块修习学时、模块修习过程表现、模块考试(考查)结果三部分组成。模块修习过程表现主要包括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平时成绩。

为落实模块教学的基本要求,确保模块修习质量,我们在湖北省高中课改网还没有开通学分认定平台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模块修习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本着科学性、多元性、发展性原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制定了试用方案。每次模块结业考试后,认真组织了补考,对学生进行了纸质的学分认定。但是由于信息量太大,无法及时统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经过与软件开发商2个多月讨论和反复修改,学校决定购买新课程教务管理软件,依据《学生学分认定办法》定制了有附中特色的教务管理软件,解决了繁杂的学分认定、补考认定、学生综合评价、研究性学习管理等问题。(表格见附件)

    学分认定工作的责任人为任课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课堂,还要管理课堂,对学生要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好学习小组和课代表的作用。无奈的是,由于本年级生源质量问题,每次模块结业补考的学生太多,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难道。到现在,我们的学分认定工作还没有在网络上操作。

7、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1)评价内容与方式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设定为“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六个维度,共15个二级指标。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家长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价,家长要关心、监督评价过程,促进评价活动公正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成长档案袋是高中三年来对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形成性评价记录,它以成长档案袋为手段记录学生高中期间成长的全过程,通过有目的地收集高中三年来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相关材料,客观

[1] [2]  下一页

(资讯录入:happymoon    责任编辑:happymoon )